近期,一系列涉及工業生產、能源發展、科技成就,以及社會民生的相關利好消息發布,多角度齊發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助力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向好。
“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入分析國內外形勢作出的重大部署,體現了鮮明的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為做好今年經濟工作提供了重要的認識論和科學的方法論。如何科學處理好我國經濟發展“穩”與“進”的關系,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一起關注。
一、實現基礎
安全是發展的前提,沒有安全就沒有穩定,也就難以實現經濟的持續增長。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大國博弈愈演愈烈。國際地緣政治沖突頻發,世界經濟出現高通脹和低增長并存的現象,國際政治經濟形勢日益復雜嚴峻;國內經濟回升向好態勢的鞏固和增強仍面臨困難和挑戰,有效需求不足,社會預期偏弱,周期性矛盾與結構性矛盾疊加導致各類風險增多。國際國內不確定風險的相互交織、疊加對我國經濟的安全性和穩定性產生了嚴重威脅,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繁重。在這一背景下,經濟“穩”與“進”的辯證統一,突出體現為統籌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安全,即安全與發展的動態平衡與相互促進。
把握“穩”與“進”的辯證統一,一方面,要求我們樹立底線思維,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質量發展。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要堅持以經濟安全為基礎。國家經濟安全的首要特征是穩定性,提升經濟安全的能力要求聚焦維護經濟安全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強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確保糧食、能源資源、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另一方面,也要求我們運用系統性思維,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突破發展和安全的兩分法,注重推動高質量發展和建設經濟安全體系的協同性與一致性。
維護糧食安全,保證重要農產品的穩定供應。糧食安全是經濟安全的基礎,是經濟平穩運行的保障。作為全球最大的糧食進口國,中國的糧食安全受到全球市場和國際貿易政策的直接影響。國際糧食市場的價格波動、貿易壁壘的增多以及國際關系的變化都可能影響中國的糧食進口。確保糧食安全是促進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維護國家安全最重要的基石。面對當前的外部條件,需要以國內糧食穩定增產來應對外部的不確定性。近年來,我國糧食生產能力進一步增強,糧食安全的基礎進一步夯實。2023年我國糧食總產量13908.2億斤,同比增長1.3%,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能夠做到口糧絕對安全和供給基本自給。然而,隨著我國居民飲食消費升級,糧食需求剛性增長,我國糧食供需在較長時間內將始終處于緊平衡的狀態,這給維護我國糧食安全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受制于我國有限的耕地資源、科技水平不高導致的單產難以提高和糧食生產成本的不斷攀升,糧食增產內生動力不足。以玉米生產為例,2000年以來,玉米成為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的農作物,2023年我國進口玉米2713萬噸,對進口玉米依賴大幅增加。玉米單產與同為玉米種植大國的美國、阿根廷相比存在較大差距,育種技術的落后是造成玉米單產低下的關鍵原因。
保障我國經濟“穩中求進,以進促穩”發展,需要將維護糧食安全同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任務。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為底線。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維護糧食安全不能單純依靠指令性生產,需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共同發力,在嚴守耕地保護制度的前提下,合理引導各類資源向農業配置,調動農業生產主體的積極性,推動糧食生產增產增效。
維護能源安全,滿足經濟發展的能源需求。能源是國民經濟的命脈,能源安全對保證實體經濟平穩運行具有關鍵影響。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費國,主要依賴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傳統能源,國內資源儲量有限,對外依存度不斷走高。近年來,地區沖突波及眾多能源出口國,國際能源市場的劇烈波動,使得全球能源供應鏈遭受重大沖擊。大國博弈導致能源出口政治化,伴隨國際政治格局的重塑,國際關系深刻影響能源出口國的政策,部分國家以出口管制、能源審查等方式阻礙我國對外部能源的獲得,使得我國利用外部能源的不確定性增加。能源供應鏈中斷風險加大以及國際金融資本流動引發能源價格的劇烈波動,都會對能源安全產生嚴重威脅。
在保障傳統能源資源安全的同時,要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推動低碳能源的發展與電力在二次能源消費占比的上升。“雙碳”目標要求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屆時能源結構中非化石能源占比將達到80%以上。從長期來看,依賴傳統能源,不僅不利于實現“雙碳”目標,而且難以徹底解決能源安全問題。堅持先立后破,意味著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能源消費結構仍將以傳統化石能源為主導,尤其煤炭將長期占據中國能源消費的主體。因此,仍然需要加大勘探開發力度,提高傳統能源利用效率,建立多元化能源供應體系,保障傳統能源的安全。
構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產業鏈供應鏈。新冠疫情導致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部分斷裂以及國際經濟格局的變革,引發世界各國對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性的重視。全球產業鏈進入加速重構時期,全球產業鏈呈現明顯的本土化、區域化和供給多元化趨勢。當前,我國產業鏈與全球各國深度融合,但發達國家主導的產業布局意圖實現“去中國化”,在貿易保護主義和分離主義的沖擊下,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面臨巨大挑戰。同時,國內產業鏈供應鏈存在核心科技和關鍵部件對外依賴較為嚴重、產業協同創新能力不足,供需錯配等結構性矛盾。必須提高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性,以抵御外部不確定性對國內經濟穩定運行的沖擊。
一方面,增強國內循環,打通國內循環堵點,核心是推動要素市場化改革,實現資本、勞動、土地、技術、數據等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市場化配置。建立自主可控的科技體系是保證生產環節暢通的重要條件。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和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實現關鍵核心技術和裝備的突破和創新。另一方面,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加優質產品服務供給,進一步釋放消費需求,著力解決供需結構性矛盾。在國際循環方面,以“一帶一路”倡議為平臺,積極推動價值雙環流模式下的新型全球化合作,推動國內產業鏈供應鏈和相關國家的對接,通過產能合作、基礎設施建設等,提高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的深度和韌性,為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二、新生動力
在全球能源結構轉型和環保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車產業作為我國新興產業的代表,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政策的前瞻性引領和科技創新的推動,使得新能源汽車成為引領和保障我國經濟發展“穩中求進、以進促穩”的重要力量。數據顯示,2023年以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為代表的“新三樣”合計出口1.06萬億元,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同比增長29.9%。1~12月,蓄電池(含鋰電池)、汽車(含底盤)、汽車零部件、電工器材增速分別為23.4%、68.9%、8.1%和4.2%。
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崛起得益于政策的前瞻性引領。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初期,由于新能源汽車業態本身還不成熟,配套設施不完備,消費者購買意愿也較低。為了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2009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首次提出大規模發展新能源汽車的目標。同時,為配合規劃,我國于同年啟動了“十城千輛”標志性計劃——通過國家財政補貼,計劃用3年左右時間,每年發展10個城市,每個城市推出1000輛新能源汽車,以推動行業快速成長。但由于新能源汽車技術尚不成熟,加之消費者的接受度較低,截至2012年底,僅有7個城市實現了這一目標。在吸取這一發展階段的教訓后,2012年我國及時調整新能源汽車的技術路線,國務院發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以純電驅動為戰略取向,重點推進純電動汽車(BEV)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PHEV),同時在政策層面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2013年之后,北京率先對新能源汽車的牌照給予優惠且不受限行管制。高額補貼疊加免購置稅等一系列推動措施,極大增強了消費者的購買意愿。
與此同時,隨著補貼政策的不斷成熟,政策激勵導向逐步向以推動新能源汽車企業技術發展為目標細化完善,技術門檻逐年提高,有力促進了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優勝劣汰。2019年后,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逐漸成熟,強刺激的政策逐步向“市場化導向”轉變。2020年12月31日,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發展改革委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要求2021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標準在2020年基礎上退坡20%,公共交通領域退坡10%。補貼政策的退坡也使得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目標由生存變為高質量發展,從順應補貼要求逐漸向市場端需求轉變,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競爭力不斷增強,對于中國經濟的支撐作用也不斷加大。
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崛起離不開國內大市場的支撐。從新能源汽車的國內銷量占比來看,國內市場一直是本土企業銷售的主要陣地。中汽協數據顯示,2023年新能源汽車在中國品牌的銷量占比為49.9%,中國生產的新能源汽車總量中自主品牌的占比達80.6%。從新能源汽車的市場滲透率來看,中美歐同為新能源汽車的主要消費市場,但中國的滲透率要遠高于美國和歐洲。2022年歐洲新能源車滲透率近24%,銷量超270萬輛,其中純電車銷量年增長率超過60%。美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由于傳統汽車需求相對強勢,雖然純電汽車銷量年增長率達27%,但新能源汽車的整體滲透率僅為6%,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中國是目前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貢獻了全球六成以上銷量,且仍保持高速增長。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達到31.55%,領先全球。本土超大規模市場對于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崛起推動中國自主可控產業鏈條的形成和突破。從產業鏈來看,新能源汽車以“三電”技術為核心,其技術范式與傳統汽車產業鏈條存在極大的差異,中國新能源汽車的蓬勃發展也推動著本土企業在發展自主可控的核心技術方面逐漸形成優勢。例如,從電池、電機和電控三方面核心技術來看,其中,競爭優勢最大的是電池,目前全球動力電池銷售前十的企業中,有一半以上來自中國。中國動力電池企業在全球市場的占有率超過六成,位居首位。此外,中國新能源汽車在智能化方面也逐步領先全球,如智能駕駛(輔助駕駛)、智能座艙(人機交互)等技術。目前在國內汽車市場,L1、L2級別的輔助駕駛滲透率持續提升,中國企業在智能駕駛技術方面的量產水平和迭代速度均展現出較強優勢。從產業鏈分布來看,新能源汽車的產業集群也在不斷成形,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主要分布在東部地區、東南部地區、西南部地區以及南部地區。其中,以東部地區最為發達,伴隨其產業鏈條的深度和廣度不斷增大,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