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近期,圍繞如何貫徹落實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助力金融強國建設、如何有效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金融風險、如何促進金融平穩健康運行等問題,央行、證監會、金融監管總局以及國有大行等金融監管部門進行回應。
1、支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如何有力有效支持高質量發展和實體經濟穩定增長?央行黨委書記、行長潘功勝表示,一是更加注重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保持貨幣信貸總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二是加強與財政、監管等政策的協調配合,持續加大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三是合理把握利率水平,推動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穩中有降。四是統籌內外均衡,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證監會黨委書記、主席易會滿表示,第一,推動股票發行注冊制走深走實,優化IPO定價、再融資、減持等制度安排,促進投融資動態平衡。第二,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積極發展多元化股權融資,堅守各交易所板塊定位。第三,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扎實推動新一輪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三年行動方案落地,突出中國特色公司治理建設。第四,推進資本市場高水平制度型對外開放,統籌開放和安全,穩步推進市場、機構、業務的立體化開放。
中國工商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陳四清表示,提升金融服務質效,要大力調整融資結構,精準配置金融資源,不斷創新產品和服務,更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金融需求。
2、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
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
潘功勝表示,要進一步壓降高風險機構數量和風險水平;加強金融穩定保障體系建設;強化存款保險專業化、常態化風險處置職能;穩妥化解地方政府存量債務風險、嚴格控制新增債務。
金融監管總局黨委書記、局長李云澤表示,一是堅持穩妥有序。抓住當前有利時機,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加大力度推進風險處置。把握好時度效,充分考慮機構和市場的承受能力,有計劃、分步驟開展工作,切實防范處置風險的風險。二是分類精準施策。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加強指導協調,推動“一省一策”“一行一策”“一司一策”制定風險處置方案,避免“一刀切”。三是深化標本兼治。推動中小銀行機構優化結構、提質增效。推進保險公司回歸本源、突出保障功能,引導資管、非銀等機構堅守定位、差異化發展。
陳四清認為,扎實有效防控風險。要落實好對風險早識別、早預警、早暴露、早處置要求,持續完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強化各類風險“一本賬”管理,提升風險治理能力。
“建設金融強國,宏觀層面主要是構建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提升金融業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微觀層面要塑造一大批國際一流的現代金融企業。”陳四清說。
3、維護資本市場平穩健康運行
易會滿認為,要著力提升監管適應性、針對性,為資本市場改革發展創造更加有利的環境。全力維護資本市場穩定運行,加強對股市交易行為、資金流向的監測,建立健全風險綜合研判和預警機制。落實監管主責主業,健全資本市場防假打假機制,完善行政、民事、刑事立體追責體系。堅決消除監管真空,加強監管協同,依法將各類證券活動全部納入監管,嚴厲打擊“偽私募”,清理整頓金交所、“偽金交所”。加強監管能力建設,落實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任務,健全內部協同機制,切實提高監管的有效性。
作為國有大行該有哪些行動?中國農業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谷澍表示,國有大型金融機構具有較強的服務能力和綜合實力,是維護金融體系整體穩定的堅實基礎。作為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農業銀行將圍繞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的“做優做強”要求,進一步發揮橫跨城鄉的客戶基礎和機構布局優勢,當好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和維護金融穩定的壓艙石。一是堅守主業服務好三農和實體經濟,二是加快轉型創新,三是強化風險防控。
李云澤表示,要緊緊圍繞強監管嚴監管,堅決做到“長牙帶刺”,持續提升監管的前瞻性、精準性、有效性和協同性。全面強化機構監管、行為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五大監管”。嚴格執法敢于亮劍。聚焦“關鍵事”“關鍵人”“關鍵行為”,把板子真正打準、打痛。著力加強監管保障。扎緊制度的“鐵籬笆”。切實做到“打鐵自身硬”。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上海市經濟學會副會長連平認為,未來幾年,全面加強金融監管將成為我國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這將有助于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為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一個健康、穩定的金融環境。
新聞多一點
金融監管罰單密集下發
銀行不良資產處置違規受關注
近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密集下發一批監管罰單,其中涉及不良資產處置方面的違規行為值得關注。
監管信息顯示,某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存在56項違法違規事實,其中多項與不良資產有關,包括“貸款風險分類不準確”“發放大量貸款代持本行不良”“批量轉讓不良資產未嚴格遵守真實轉讓原則”“通過同業業務投資已出表的不良資產”等。
實際上,長期以來,信貸業務違規都是監管處罰的重災區,其中銀行業金融機構信貸資產質量及不良資產管理又是監管中的重點。
而分銀行類型來看,城商行、民營銀行、農商行等中小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相對居高。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城商行、民營銀行、農商行的不良貸款率分別為1.91%、1.64%、3.18%,均高于1.61%的行業平均水平。
也正由此,這一類銀行的不良資產處置需求也相應較高。與此同時,不良資產處置過程中出現的人為操縱資產風險分類結果以隱匿資產質量,以貸還貸、以貸收息、虛假盤活等方式延緩風險暴露、掩蓋不良資產等違法違規行為也較為多發。
臨近年底,不少中小銀行將不良資產清收作為“開門紅”的重要任務。上海蘭迪律師事務所律師李海波表示,為加強不良資產處置、優化資產質量,中小銀行可以從以下幾個舉措入手: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制度和內部控制體系,加強對不良貸款的監控和管理;提高專業人才的素質和數量,提升不良資產處置的效率和準確性;積極探索多元化的不良資產處置手段,如債轉股、資產證券化等,提高不良資產的流動性和價值等。此外,監管部門應加強對中小銀行不良資產處置方面的監管和執法力度,嚴厲打擊違規行為,維護市場秩序。
(注:本文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