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2023年7月在江蘇考察時強調“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科技現代化”,2023年9月在黑龍江考察時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指出要“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2023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2024年1月31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總書記進一步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2024年2月1日至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天津考察,指出“天津作為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要發揮科教資源豐富等優勢,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勇爭先、善作為。要堅持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一起抓,加強科創園區建設,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要加強與北京的科技創新協同和產業體系融合,合力建設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科技創新作為核心要素的先進生產力質態。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釋了新質生產力理論,指出“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并進一步強調“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而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需要我們從理論上進行總結、概括,用以指導新的發展實踐”。新質生產力理論將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眼點,將創新作為新質生產力的核心特點,突出創新起主導作用,明確了科技創新作為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闡明了通過技術革命性突破和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推動產業深度轉型升級這一主導路徑(尹西明,2024)。概言之,新質生產力依靠的是科技創新這一“本質”,通過數字科技這一“介質”,形成的是綠色發展的“品質”(陳勁,2024)。這對我們進一步立足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和高質量發展時代任務,深入理解、學習、應用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理論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
1 以科技創新推進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的內在邏輯與形勢
以科技創新引領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遵循實踐邏輯、發展邏輯和理論邏輯的重要時代抉擇。從實踐邏輯來看,人類社會歷次科技和產業革命表明,科技創新能夠帶來工具變革、效率變革和產業變革,是生產力變革的關鍵變量??茖W技術創新能夠不斷催生新技術、新產品、新材料、新的組織模式和開發新業態、開辟新市場,成為提升綜合國力、增強國際競爭力的戰略基石。從發展邏輯來看,這一內涵闡述同黨的二十大提出的“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一脈相承,進一步彰顯了創新引領和高質量發展的有機統一、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有機統一、技術革命性突破和生產力發展路徑躍升的有機統一(尹西明,2024),更加凸顯了創新、特別是科技創新作為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和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的“主導作用”的功能定位(姜奇平,2024)。從理論邏輯來看,這一內涵闡述旗幟鮮明地提出了“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科技創新作為核心要素的先進生產力質態”這一重大論斷,歷史性地將“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和“創新是第一動力”的內在本質聯系完成了邏輯整合(李政,廖曉東,2023;尹西明,2024),是中國共產黨譜寫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中國化時代化重大理論創新成果,也是對以熊彼特創新理論為代表的西方經典創新發展理論的超越。
以科技創新推進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面臨新機遇新挑戰。當前,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向縱深演進,新質生產力不斷涌現,為我國推進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提供了重大機遇,也帶來新的挑戰(王昌林,2024)。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大力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在數字經濟、光伏太陽能、鋰電池、新能源汽車、等領域持續突破,通過換道賽車實現產業換新乃至換道超車。同時,近年來密集部署和前瞻布局,培育未來產業和推進新型工業化,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步入快車道,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奠定了良好基礎。
與此同時,全球范圍內數字化綠色化雙轉型正在加速推進,同美國等科技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面對大國科技博弈加劇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形勢新要求,我國基礎研究投入不夠、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不強、產業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科技創新成果向產業鏈轉化效能不高、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的有機協同不力等瓶頸問題依然嚴峻,亟需進一步優化布局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強化體系化協同攻關能力,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和政策體系仍有待進一步健全和完善,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型生產關系亟待建立健全。
2 強化科技創新引領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進路
在此背景下,面向以科技現代化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的使命,和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完成高質量發展的新任務,必須全面學習領悟新質生產力理論的深刻內涵特征,前瞻研判新質生產力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挑戰,多路并舉推進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具體而言,要重視以科技創新打造核心引擎,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以原創性顛覆性技術創新培育新動能,打造國家科技先導能力,以科技創新引領新型工業化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釋放數字要素乘數效應,提升科技創新成果向重大場景轉化效能,以解放思想和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釋放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澎湃動能,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有效支撐中國式現代化。
加強科技創新,發揮創新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中的主導作用。科技現代化是支撐和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劉冬梅,2023),要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抓住人工智能、數據要素等新型生產要素快速發展帶來的新機遇,立足超大規模市場、海量應用場景、產業體系完整、戰略性新性產業發展基礎良好等優勢,把握場景驅動創新和通用人工智能革命帶來的科技和產業范式變革機遇,激活科技創新作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發揮創新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導作用”,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優化科技創新體系,優化生產力布局(劉冬梅等,2023),全面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打造推進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引擎。
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培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有力主體”。企業強則產業強,產業強則國家強,而企業核心能力、動態能力、先導能力的培育,是全面提升產業科技創新能力的基礎,更是健全完善新型舉國體制、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的“有力主體”(張學文等,2023)。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加強企業主導型產學研深度融合創新聯合體和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建設,是推動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體系化協同、塑造新型生產關系的“題眼”所在,也是打造國家科技先導能力,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體系動能的關鍵所在(陳勁等,2024)。以科技現代化支撐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把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擺在完善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統一領導的體制、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更加突出位置。重視發揮科技領軍企業作為新型舉國體制中的“有力主體”,在有效整合“有為政府”、“有效市場”和“有容社會”、加強科技創新全鏈條管理和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體系化發展的主導性作用。支持科技領軍企業發揮好市場需求、集成創新、組織平臺的優勢,和企業主導型創新聯合體作為新型舉國體制的獨特載體優勢(尹西明等,2023),發揮“出題人”“答題人”“閱卷人”和重大創新場景建設者作用,推進自主創新、開放創新、集成創新一體布局,牽引發揮各類企業圍繞新質生產力培育的新要求新場景新任務,全面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
加快原創性顛覆性技術創新,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必須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使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顛覆性技術具有改變游戲規則的“歸零優勢”(陳勁,朱子欽,2024),對技術創新范式、組織模式和生產力構成帶來革命性影響。尤其是伴隨著通用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來能源等新技術持續突破和大規模應用,重構了傳統線性的創新模式,組織邊界、產業邊界日益模糊,新業態、新場景和新模式不斷涌現,全球創新格局加速重構,為大國博弈和生產力發展帶來新挑戰新機遇(尹西明,2024;張越,余江等,2023)。在此背景下,需要進一步重視通過基于純基礎研究的科學創新和產業應用引致的基礎研究并行模式(柳卸林等,2023),加快原創性、顛覆性技術創新,以顛覆性、前沿性技創新成果催生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
打造國家科技先導能力,強化面向新質生產力的前瞻引領能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我們要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從根本上說,還是要依靠科技創新”,“我們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關鍵看科技自立自強”。2016年《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中提出通過“三步走”戰略,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強國,黨的二十大將“建成科技強國”作為我國2035年發展的總體目標之一,把科技強國建設目標往前提了15年,更加凸顯了科技現代化在中國式現代化中的先導性、戰略性、基礎性和全局性地位。對此,需要盡快跳出美西方“議程設置”所帶來的“追趕—落后”“再追趕—再落后”的“追趕陷阱”,加快國家發展從傳統的后發追趕、創新驅動,向超越追趕、創新引領的戰略思維轉型(陳勁等,2024)。應用整合式創新和體系思想,以未來大國博弈場景和重大使命型需求場景為牽引,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為抓手,加快推進國家有組織創新。以新質創新主體為體系功能節點,依托新型基礎設施,釋放人工智能、數據要素等新型創新要素動能優勢,重構、提升國家創新體系的組織模式和運行機制,推動政府引導支持、場景驅動、企業主導、人民參與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創新體系建設,實現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統一,激發全體人民共同參與創新的活力與動力,全面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效能,為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提供持續的科技先導動能。
堅持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互促互進,加快新型工業化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新型工業化是順應技術—經濟范式變化規律,由新質生產力驅動、數字技術賦能、產業深度融合的工業化(李曉華,2024),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任務。未來,需要進一步重視提煉我國依靠科技創新引領產業數字化、智能化、高端化、融合化和綠色化,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模式與路徑。立足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所積累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基礎優勢,加強要素供給、培育重大場景和優化政策體系(陳凱華等,2023),以科技創新引領推進新型工業化,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重點圍繞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和農業強國等戰略任務和重大場景,堅持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雙向互促,提升產業科技創新能力,探索科技創新賦能新質生產力的新路徑、新模式,不斷催生新業態、新動能。
重視數字技術和數據要素等市場化配置,釋放加速綠色創新的乘數效應。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而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和數據要素作為數字經濟時代快速發展的新型生產資料,為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提供新機遇(陳勁,2024;王昌林,2024;李曉華,2024)。破解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和流通交易瓶頸難題,把握場景邏輯(劉濤雄,李若菲,戎珂,2023),促進數據要素高效市場化配置和應用,是釋放數字技術和數據要素乘數效應的關鍵所在。對此,必須抓住全球數字經濟發展重大機遇,以海量數據為抓手,推動國家和區域數字創新生態系統(戎珂等,2023;張超,陳凱華,穆榮平,2021;尹西明等,2023)與數據要素市場建設,通過數據鏈將創新鏈、產業鏈、政策鏈、資金鏈和人才鏈以真正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連接起來,探索數據要素賦能科技創新、綠色創新與綠色生產力培育的新模式、新機制(陳勁,2024;陳勁,朱子欽,2024),加快綠色技術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賦能新質生產力持續涌現。
把握場景驅動,提升面向新質生產力發展重大場景的科技成果轉化效能。新質生產力的培育關鍵在于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和產業體系現代化。而當前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的瓶頸依然凸顯,以高校院所主導的傳統轉化范式難以適應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新趨勢和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要求(尹西明等,2024)。要把握場景驅動創新的新范式,形成場景驅動科技創新和向新質生產力轉化的“飛輪效應”。場景驅動創新的過程,既是將現有技術、數據和產品應用于特定領域或場景,實現從“1到10”的技術熟化迭代和從“10到N”的產業價值釋放的過程;更是基于未來大趨勢與未來場景洞察,發現現有技術瓶頸乃至科學空白,進一步凝練科學問題,以場景化問題和任務吸引匯聚多元創新主體創造性配置生產要素,實現“從無到0”和“從0到1”地創造新技術、新領域,開辟新賽道新市場的過程(尹西明等,2022)。要加快探索建構場景驅動科技成果向新質生產力轉化的新范式,推動企業主導型科技成果轉化新型組織模式,健全完善科技成果高質量供給、高效率轉化的創新生態,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大場景上,以新技術的場景化快速應用有效破解產業和產業鏈發展的痛點難點問題,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賦能新質生產力持續涌現和快速發展。
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解放思想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本質要求,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寶;改革開放是事業發展的根本動力,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擺脫落后挨打局面,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的重要經驗,也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前進道路上,我們必須堅持堅持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有機統一;堅持擴大開放,不斷推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對此,需要在深入理解新質生產力內涵特征、發展路徑和趨勢基礎上,進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處理好自主創新與國際合作的關系、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的關系、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關系(劉冬梅等,2023;王昌林,2024)。在此基礎上,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良性循環互促的模式,創新生產要素配置和參與收入分配的機制,營造尊重科學、鼓勵創新、開放合作、敢于試錯、寬容失敗的良好國內國際社會文化環境,激發全社會、全員、全要素參與全面創新的動力和活力。以此形成開放創新、自主創新、協同創新一體布局,國內國際雙循環互相促進的整合式創新生態,不斷推動效率變革、質量變革和動力變革,加快新質生產力發展步伐,開辟國家發展新優勢,提升我國在新型國際創新體系中的競爭力和影響帶動能力。
作者:尹西明1,2、陳勁3,4、王華峰5、劉冬梅6
1 北京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
2 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北京理工大學融合發展研究中心
3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4 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
5 天津市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
6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原載于中國知網2024年2月21日首發,系《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科技創新與新質生產力”專題卷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