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首場“部長通道”開啟。科技部部長陰和俊、水利部部長李國英、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國資委主任張玉卓接受了媒體采訪。
科技部部長陰和俊:
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
科學技術部部長陰和俊介紹,2023年,我國全年研發投入超過3.3萬億元,比上年增長8.1%。從成效看,我國在量子技術、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領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成果,“新三樣”——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組件的出口增速喜人。
對于支持青年科技人才,科技部將重點推進三方面工作:
■大膽使用。在國家重大科技任務中給年輕人提供機會、提供平臺。目前,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中,已有1100多項由40歲以下青年科學家牽頭負責,達到總數的20%以上;在北斗導航、探月工程、中國天眼等國家重大科技工程中,許多項目團隊平均年齡剛過30歲。
■加強培養。鼓勵有條件的單位把一半以上基礎科研費用投到35歲以下的年輕人身上,在重點實驗室評估中,把對青年人的培養作為重要考核指標。
■做好服務保障。對從事基礎前沿交叉研究的青年科技人才提高穩定支持的力度,盡量減少考核頻次,讓他們心無旁騖、潛心研究。對于生活上的急難愁盼,特別是薪酬待遇、家庭生活、身心健康等重點關切,動員各方共同努力,解決其后顧之憂。
水利部部長李國英:
到2035年建成國家水網
水利部部長李國英介紹,2023年我國水利建設全面提速,全年完成水利建設投資11996億元,比上年增長10.1%,創下歷史最高紀錄。
到2035年,我國要建成國家水網,實現系統完備、安全可靠、集約高效、綠色智能、循環通暢、調控有序的目標,形成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相適應的國家水安全保障體系。
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
去年糧食總產量再創歷史新高
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介紹,去年我國遭遇了頻繁極端的自然災害,但最終實現了以秋補夏、以豐補歉,糧食總產量達到13908億斤,再創歷史新高;人均占有量達到493公斤,繼續高于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
針對一些對糧食產量的質疑聲音,唐仁健表示,目前我國農業的裝備條件、抗災能力、生產經營組織方式與往年已不可同日而語。此外,糧食是剛需品,只要供應量少了,市場和價格一定會反映出來,我國糧食產量是真實可靠的。
國資委主任張玉卓:
把創新放在突出位置
針對中央企業如何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問題,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張玉卓將其概括為三個字——“源、升、態”。
■“源”——技術要有來源。中央企業要在科技創新方面加大投入,進一步加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融入全球創新網絡。
■“升”——推進產業升級。利用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升效率。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如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受控核聚變等方面要提前布局。
■“態”——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生態。中央企業要摒棄過去“短期投入、短期收益”的落后理念,要敢于走最難走的路,敢于攀登最高的山峰,敢于攻克最堅固的堡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