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工信廳公示了2024年度江蘇省智能制造工廠名單,由揚州電力設備修造廠有限公司打造的“揚修智慧閥門驅動裝置智能制造工廠”榜上有名。
走進位于廣陵經開區的“揚修智慧閥門驅動裝置智能制造工廠”,一排排自動化生產設備高效運轉,一個個機械臂靈活舞動……偌大的機械加工區域幾乎見不到工人,零件抓取、車床裝夾、翻轉調面、激光打碼等工序全部由機器人獨立完成。
“只有檢測環節才涉及到人工,原先需要8個人才能運轉的生產線如今只需要0.5個人,不再需求三班倒,大幅提高了生產效率和幸福指數。”公司監事張海翎介紹。
而這只是企業智能制造的“冰山一角”。總投資730多萬元的FMS柔性生產線,32種鋁制箱體混合自動加工,加工精度達到0.002mm,相當于頭發絲直徑的1/30,可實現24小時無人值守;集成MES和WMS倉儲管理系統建成的立體倉庫,提供了9000余個貨位,可實時進行數據交換,大大提升空間利用率和出庫效率;電氣板件生產線運用關節機器人和視覺采集技術,將電氣板件組裝成產品“大腦控制器”,可實現從錫膏印刷、元件貼片、焊接到檢驗的全工序自動化,板件的產能得以翻倍……
這些,都得益于企業堅定不移推進智改數轉網聯的決心。作為一家專注于研發、生產、銷售閥門驅動裝置的老牌國有企業,揚州電力設備修造廠有限公司是廣陵區高端裝備產業集群的重要一員。為了順應市場需求,不斷降本提效,企業一直在尋求加快“智變”。
不斷完善ERP、PLM、MES等系統的搭載、升級與改造,實現生產、采購、制造、倉儲等各道工序的智能化協作,所有產品參數均預先輸入生產線“大腦”,人均年裝配效率提升34.7%,測試效率提升50%……“在深入推進智改數轉網聯的道路上,我們始終保持第一梯隊。”公司副總經理徐超介紹,近幾年,公司連續獲得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國家智能制造優秀場景、江蘇省智能制造示范車間等多項高含金量榮譽。
“當前,國內制造業正朝著‘數智’時代加速邁進,加快推進智改數轉網聯是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途徑。”徐超介紹,自2019年以來,企業先后投入1.5億元用于自動化改造、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設,并且逐年提高研發投入占比,預計2024年將達到8%左右。
如今,作為國內最早研制核電用氣動執行機構的生產廠家之一,揚州電力設備修造廠有限公司已成為中國通用機械行業的“隱形冠軍”。2023年,企業入選國務院國資委“科改示范”企業,同時還主導制定國內通用機械領域首個ISO國際標準,主編、參編國際、國家和行業標準19項,占閥門驅動裝置領域標準的85%。其研發的“百萬千瓦級核電核級氣動執行機構工程樣機”實現國產化突破,主營產品閥門驅動裝置廣泛應用于火電、核電、石化、新能源等領域,在國內核電市場占有率達70%,行業排名第一。
“在產品研發上,去年我們新上了電機產品數字化生產線。電機產品是為閥門裝置提供動力的一個重要部件,企業實現了這一關鍵部件的自主生產,打破了供應商采購瓶頸。”徐超介紹,企業還與華中科技大學、重慶大學、東南大學、719所等高校院所開展“產學研”一體化合作,突破技術壁壘,研制的油氣管線56吋大口徑球閥配套電動執行機構、新一代智能型電動及電液執行機構等產品,廣泛應用于中海油、恒力石化海上鉆井平臺及天然氣長輸管線等國家重點項目,有效填補了國內閥門驅動裝備的“短板”。
“乘著智改數轉網聯的浪潮,下一步,我們還將引入低代碼與無代碼平臺技術,進一步激發創新潛能,加速轉型升級步伐,深度挖掘數據的潛在價值,實現資源的最優化配置,以智能化、數字化更好地開創產業創新新局面,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徐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