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員在位于廣東省佛山市的廣東省科學院精密儀器中試平臺工作。新華社記者 李任滋攝
“行業內存在一種共識:產品研制出來并不意味著能順利生產出來,研制與高質量生產之間存在巨大鴻溝。”談及科技成果轉化,超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超越科技”)中試部總經理孫永升感慨良多。
這番感慨,是因為著實“苦鴻溝久矣”:產品好不容易研發成功,批量生產過程卻問題不斷,廢品率居高不下,被迫大量返工;到了生產階段還要進行大量設計變更,甚至到了客戶手中還冒出各種問題,研發人員只得一次次前去“救火”……
在實驗室和應用場之間“鋪路架橋”,正是概念驗證、中試驗證平臺存在的意義。
今年以來,概念驗證、中試平臺備受關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布局建設一批概念驗證、中試驗證平臺。有關部門也出臺多部文件,提出多種中試平臺建設模式,鼓勵地方結合實際探索建設方式和運作機制。
建設概念驗證、中試驗證平臺有哪些新實踐?如何更好應對建設過程中的挑戰?圍繞以上問題,科技日報記者進行了采訪。
加強頂層設計
概念驗證是指從技術、市場、產業等維度,對科技成果進行驗證,旨在驗證技術可行性并判斷其商業價值、評估其市場潛力,是吸引社會資本推動科技成果變成產品、邁向市場化產業化應用階段的重要環節。
中試即中間性試驗,指產品生產從實驗室環境轉移到工程環境,對新產品的工業化、批量化生產的可行性進行全面驗證。中試是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向生產力轉化的關鍵環節。
“中試平臺是專門用于進行中試的設施或機構,通過提供必要的環境和設備,幫助科研團隊、企業在接近實際生產條件的環境中驗證和優化研究成果。”工業和信息化部產業發展促進中心原主任沙南生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試平臺對于促進科技創新、降低研發風險、加速成果轉化、吸引投資及推動產業協同發展至關重要,有利于推動科技成果跨越從科研到產業化的“死亡之谷”,幫助企業提升生產工藝、優化生產流程、加強成本控制。實驗室里劑量小,設備、環境相對可控,而量產階段生產環境復雜。一個技術先進、功能齊全、運行高效的中試平臺,可以模擬實際生產環境,幫助企業預先發現和避免風險,提高投產成功率。
為加快概念驗證和中試平臺建設,相關部門接連出臺政策措施。
今年初,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制造業中試創新發展實施意見》提出,到2025年,我國制造業中試發展取得積極進展,重點產業鏈中試能力基本全覆蓋,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高端化、綠色化水平顯著提升,中試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建設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中試平臺5個以上,中試發展生態進一步優化,一批自主研發的中試軟硬件產品投入使用,中試對制造業支撐保障作用明顯增強。
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新材料中試平臺建設指南(2024—2027年)》提出,到2027年,力爭建成300個左右地方新材料中試平臺,擇優培育20個左右高水平新材料中試平臺,打造專業化建設、市場化運營、開放式服務的中試平臺體系。
多地積極探索
談及中試平臺在科技成果產業化中的作用,孫永升分享了一個案例。
當計算機應用于惡劣環境時,析出的水汽會附著在元器件表面,甚至“鉆進”關鍵連接部位,輕則導致設備連接失效,重則發生短路。
超越科技中試團隊針對這個問題快速制定了在連接部位增加密封膠的方案,并在試驗中一次通過。但應用后,生產一線的抱怨接踵而至:“產品應用場景特殊,每次維修時間只有1小時,而現在清理就要1小時,怎么維修?”“膠的表面固化需要2小時,生產效率怎么保證?”
“快捷維修”“快速固化”是必須要解決的關鍵點,但因使用位置存在精細圓孔結構,且需要滿足-50℃到120℃的寬溫使用場景,對附著力、拉伸強度、撕裂強度的要求極高,各類現有膠劑無法滿足使用要求。
面對困難,中試團隊沒有退縮。針對黏度、硬度、拉伸強度、撕裂強度、伸縮率等多個重要參數進行重新解構分析,明確關鍵要素和重要變量;之后采用單變量管控法,改變黏度、調整光敏劑配比、降低表面張力……歷經3個月、幾十次的反復改進,團隊最終形成低附著、快速光敏固化密封方法,固化時間僅需3分鐘、維修時間縮短至10分鐘,產品順利進入量產。
有調查數據顯示,借助中試平臺的科技成果產業化成功率可從30%提高至80%以上。全國多地布局建設概念驗證、中試平臺的消息紛至沓來。
在深圳,廣東省新型光電材料與成像器件中試平臺落地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將推動廣東新型光電材料與成像器件領域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佛山提出推動打造“概念驗證之都、小試中試天堂”的城市新標識,目前已建有概念驗證中心、小試中試平臺超100家,未來還會梯次建設200家以上中試平臺,構建“中試+研發+孵化+基金+應用場景”的生態系統。山東、湖南、浙江等地紛紛出臺布局、培育制造業中試平臺的政策,以中試平臺發展助推制造業進一步轉型升級。
豐富建設路徑
未來如何更好建設中試平臺?
一方面,分類施策尤為重要。受訪專家認為,中試平臺位于產業鏈中游,上承科研,下接市場應用,廣泛涵蓋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信息技術等多個領域。應聚焦不同行業領域發展階段、對中試的需求特點等,出臺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
例如,《新材料中試平臺建設指南(2024—2027年)》明確,新材料中試平臺建設重點領域包括石化化工、鋼鐵、有色金屬、無機非金屬、前沿材料,聚焦短板材料突破和前沿材料創新的關鍵共性技術。該文件還提出,聚焦產業發展需求,以激發各方參與積極性、提升建設效率和運營活力為目標,支持企業、產業園區聯合科研院校等單位,因地制宜探索多樣化的建設運營模式,實現中試平臺差異化、特色化發展。
另一方面,集群化發展也勢在必行。沙南生說,目前示范性中試基地尚未形成規模效應。雖然政府倡導建設了一些綜合性中試產業基地,提供全方位成果轉化服務,但在全國范圍內尚缺乏大規模的中試平臺和基地,各地尚未形成中試平臺集群,導致中試技術服務的覆蓋面不夠廣泛,無法全面支持產業發展。
沙南生認為,從產業創新的角度看,中試平臺能為成果供需兩端提供專業化技術服務,要加強中試平臺集群化發展,有效聚集投資機構、行業龍頭企業、科研機構、專業化中試人才等創新資源,形成多方位、跨領域的生態系統。他也期待,在產業準入、安評環評、政策支持等方面,相關制度細節能進一步完善。“中試平臺建設能幫助科技創新成果順利從實驗室走向市場,推動產業創新,降低產業化風險,實現科技成果價值最大化。”沙南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