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監測行業領軍企業力合科技(300800.SZ)近日發布2024年度業績報告。數據顯示,公司全年實現營業收入7.74億元,同比增長15.01%;歸母凈利潤3981.48萬元,同比下降15.56%。這家手握650萬條長江流域監測數據的企業,正通過技術自主化與場景創新打開成長空間。
1.增收不增利:研發銷售費用大增
財報顯示,2024年力合科技營收增長動能主要源于空氣監測系統擴容及智慧實驗室等新業務落地,但凈利潤下滑則與研發、營銷投入激增密切相關。數據顯示,公司全年銷售費用達1.14億元,研發費用0.93億元,同比均顯著增長。
尤其在技術攻堅上,公司突破多項“卡脖子”技術,自主研發的國產化智能監測系統儀器部件國產化率超95%,但高研發轉化周期短期內難以兌現利潤。
2024年公司全年新增有效專利234項,參與制定60項國家行業標準,其自主研發的國產化智能監測系統實現核心部件95%以上自主可控。公司產品和技術儲備充足,具備百余項水質監測參數及環境空氣常規污染物、污染物組份、固定污染源等全系監測產品。協助環保部門參加了數十次全國性重大環境事件的應急監測工作或重大活動的監督性監測工作,多次獲得生態環境部專函致謝。
市場布局呈現多點突破:中標大氣監測國家網運維項目,氣體監測系統設備實現營業收入6,924.44萬元,同比增長105.02%,同時氣體運營服務收入也有較大提升;承擔云南、湖南等省控站運維項目;研制AlgaeAI-L1000藻類圖像智能分析儀,實現進樣、識別、分析技術全過程的自動化、智能化,已實現多流域100種以上藻屬的智能、精準識別,大幅提高分析速度和識別準確度,已在江蘇、廣西等地現場應用;海外市場拓展至馬來西亞、柬埔寨等十余國。長江干流2688公里智能巡測網絡持續運行,累計獲得650萬條污染溯源數據,技術賦能環境治理的價值進一步凸顯。
2.國產替代+多場景布局成亮點
盡管利潤承壓,力合科技的技術護城河仍在加深。
2024年,公司新增有效專利234項,參與60余項國家行業標準制定,其地表水多參數監測裝備入選水利部推廣目錄,空氣污染物監測系統獲評“國際領先”。尤其在水質監測領域,公司構建長江干流2688公里監測網絡,累計獲取650萬條數據,為政府治理提供關鍵支撐。
市場拓展方面,公司突破大氣監測國家網運維項目,中標云南、湖南等多地省控站;智慧實驗室業務在湖南、江蘇等地落地;公司響應國家“一帶一路”政策,開拓海外市場,產品和技術已在十余個國家和地區得到應用。然而,新業務拓展代價高昂——大氣監測研發費用同比激增,疾控、海洋等新領域尚處投入期,短期內難見回報。
公司管理層表示,當前正處于"數智化"轉型關鍵階段,需戰略性投入鞏固技術領先地位,構建以無人運維、智能采樣、黑燈實驗室的新一代監測技術,實現監測數據廣泛采集、分布式處理、穿透式質控,打造數據分析應用“工具箱”與“大模型”,切實提升業務支撐效能。
財務數據顯示,公司經營性現金流凈額同比下降56.38%,應收賬款規模達5.2億元。對此,公司已在優化訂單結構,并探索數據服務等輕資產模式。
在環保強監管與地方政府支付能力下滑的夾縫中,力合科技選擇了一條高風險的技術突圍路徑。短期看,研發投入與市場拓展的“雙高”策略將持續擠壓利潤空間;長期而言,國產替代的技術壁壘或為其贏得政策紅利窗口期。
免責聲明:本站轉載自媒體的資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我們對文中觀點持中立態度,僅供參考、交流。若轉載或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